新华社成都1月18日电 题:三千里回家路:女儿和妈妈在等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社记者胡旭、杨进、胥冰洁
“快来噻,幺儿,你不来接我啊?”15日下午3点半,44岁的廖大友从广东中山回到四川富顺老家,拖着行李走到村道离家最近的一个拐弯处。他转过头,8岁的女儿和65岁的母亲早已等在眼前。
听到爸爸的召唤,女儿廖欣妍小跑着过来,连忙用双手去接爸爸手里的包裹。“来,爸爸抱!”单亲爸爸廖大友一手推着行李箱,一手搂着女儿往前走,刚才还显疲倦的脸上乐开了花儿。一旁的奶奶笑盈盈地看着父女俩走过来,廖大友抬起头说:“妈,我回来了!”
1月15日,在自贡市富顺县客运中心,廖大友转乘乡村客运车“小黄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位于川南丘陵地区的富顺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接近40万人。当地组织“‘春风行动’省际包车+‘金通工程’乡村客运小黄车”一站式无缝衔接,直接从厂门口到家门口,保障农民工平安有序返乡过年。
14日凌晨5点多,廖大友登上从中山到富顺的长途大巴。1600多公里的路程,原本预计15日上午8点半就可以到达;没想到路上寒潮来袭,沿途风雪交加,行车速度放慢,车程比计划晚了5个多小时。
“虽然晚了,还是到了。我说了要回来,就肯定要回来。”廖大友边走边说。春节回家,不仅是过节,更是他跟女儿和母亲的约定。
1月15日,女儿廖欣妍看到廖大友后,飞奔过来帮他拿行李。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廖大友的父亲是个地道勤奋的农民,却因积劳成疾早早过世,留下妻子和两儿一女相依为命。作为三兄妹的老大,廖大友不得不和母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煮饭喂猪、下地种田,样样都干。单靠干农活儿的收入养不了家,他便和同乡一起到沿海打工。
从以前帮助抚养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到现在供养自己的孩子和母亲,20多年在外打拼的廖大友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敢闲下来。读书少,又没什么技能,为了给家里多寄点钱,他白天在电线厂上班,晚上加完班还要出去跑外卖,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相隔千里,读三年级的小女儿和疾病缠身的老母亲是廖大友最大的牵挂。再忙再累,他都坚持每天和家里通电话,询问女儿学习情况、叮嘱母亲注意身体。祖孙俩相依在家,廖大友留下的一部旧手机是他们的宝贝,因为通过它,可以看见他的样子、听见他的声音。
女儿盼爸爸,母亲盼儿子。廖大友回来,这个家就齐了。
廖大友回到家后,女儿给他递上刚拿到的奖状,她在2022年秋期获得全班数学第一名。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爸比,你看我长重了没有!”“爸比,你看我长高了没有!”“爸比,你看这是我得的奖状!”……刚走进家门,女儿就围着廖大友转来转去,“爸比”“爸比”地叫个不停。廖大友按照女儿的“吩咐”,一会儿抱起她掂掂重量,一会儿站直了比比身高,一会儿举着奖状仔细端详……房间里,父女俩笑声不断。
“妈,来试试这件衣服,看看合不合适!”说着,廖大友打开行李箱,拿出一件紫蓝色的外套。“合适得很、合适得很!喊你不要买、不要买,偏要买,浪费钱。”穿上儿子给自己买的新衣服,母亲脸上透着欣喜,又责怪他乱花钱。
廖大友和女儿廖欣妍、母亲一起拍了全家福,女儿踮起脚尖,想要快快长大。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我知道爸爸很辛苦,加完班又去跑外卖,有一次还把腿摔坏了。”女儿坐在廖大友的怀里,小大人似地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可以挣钱,爸爸就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干什么都行。”
吃尽生活的苦,也要咬牙坚持,因为爸爸是女儿最可靠的肩膀;经历人情冷漠,也要笑容以对,因为儿子是母亲眼里最亮的光;跨越千山万水,也要踏上归途,因为前面是家的方向。廖大友说,虽然回家路有点“慢”长,但只要到家,再累再辛苦都忘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