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2月14日电 山与海相拥,人与城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意象,是深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绿美广东”建设的生动缩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深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点、线、面全域推进“绿美广东”建设,以“绿”为底、向“美”而行,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示范路径。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来看深圳如何高处“起笔”、细处“运笔”、实处“落笔”,绘就鹏城“绿美”画卷。
自然共生、万物同行——深圳如何焕发“绿美”生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绿美”,既要看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也要看自然万物是否得到滋养。
在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深圳坚持从生态系统规划出发,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保护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陆海统筹保护区域性重要生态要素,提升片区栖息地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让现代都市成为生态迁徙通廊、成为物种涵养之所,真正实现和气象同频、生命共振,实现人与城、人与自然的永续哺育。
湿地之美
见证鹏城“绿美密码”
守护湿地,既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圳守护“青山绿水”的美丽诠释和“绿美广东”的生动实践。
目前,深圳总共拥有湿地超4.68万公顷,其中,华侨城湿地公园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喧嚣的城市留下一片宁静的“后院”。
近年来,深圳将湿地保护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持续开展12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修复面积达43.33公顷。全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公园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当前,深圳正积极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和调查监测等体系,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力争在2035年前湿地保护率达到50%,建成国际湿地城市,走出一条可供世界借鉴的湿地保护与发展之路。
国际红树林中心
连接鹏城与世界的“绿美桥梁”
在深圳,红树林是连接城市与海洋的桥梁,从曾经的荒芜到如今的繁茂,再到与城市融为一体,鹏城因红树林不断展现出独特的灵性与魅力。从一棵棵红树身上,足以望见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整片森林”。
深圳现有红树林约213.62公顷,已完成12.72公顷的造林以及12公顷红树林的修复,“十四五”期间还将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
2021年,“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的中国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2022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深圳这座生态之城再度海外“出圈”。当前,深圳正高标准建设中国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为承接国际红树林保护合作机制提供硬件基础。
未来,深圳还将建立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机制,打造红树林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制定全球红树林湿地协同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引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圳实践启迪世界。
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擦亮鹏城“绿美名片”
环境质量的提升,吸引的不仅是大批来深圳奋斗的高质量人才,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也在深圳“大隐于市”,红树林水岸白鹭戏水、欧亚水獭频繁现身、华侨城湿地豹猫潜行……极具韧性的生物链条,共同绘就了深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2022年12月,在COP15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深圳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也是自然“原住民”的故所。在深圳,人与自然相互交织、彼此尊重。一侧,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另一侧,野性自然恣意蓬勃。
作为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中转站”和“加油站”的深圳,每年吸引10万多只候鸟停歇,红脚鹬、反嘴鹬、白琵鹭、黑脸琵鹭、黑嘴鸥,万鸟群舞,蔚为大观。其中,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反嘴鹬种群超过全球个体数量的1%。
观鸟爱好者吴先生说,“在深圳观鸟给了我们很多快乐和幸福感,我去过很多城市,就只有在深圳市区的海边,即可惬意地观鸟,而且每年有许多候鸟来到深圳,也说明深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适合它们过来歇脚和过冬。”如果你看见了深圳的每一种鸟,意味着你到过了深圳的每一个地方。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如今的深圳,一边是青林碧海、鱼跃浅滩、鸥鹭翔集;一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半自然一半繁华,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展现了“绿美”鹏城的诗意浪漫。
未来,深圳这座青春时尚之城、奇迹梦想之都,将不仅是创业创造的热土,更是美好生活的家园、绿美满目的花园、幸福和谐的乐园。